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卷 凉州 第一百零七章 做题家蒋干

蒋干看着自己的答题就这样堂而皇之的张贴在布告栏上,满身的酒意顺着冷汗消散不见,只留下胆颤心惊和满腹的疑惑。

首先蒋干的才华确是不错,但除了辩才一道,综合能力也就和卢毓、傅干等人差不太多,实质上是要弱于王凌、崔钧、石韬、孟建四人,距离徐庶、法正更是要差上很多。

那为什么蒋干能够在会试中一骑绝尘?

这其中当然是有原因的。

话说去岁雒阳朝廷成功举行大汉第一次科举之事随着邸报和之后袁绍五路伐曹失败的消息传遍了大汉。

徐庶、法正两人的出色表现和封侯的事迹也随之名满天下。

恰好雒阳朝廷又在春季下发了要进行大汉第二次科举考试的诏书。科举取士再次成为大汉十三州士人的谈论话题。

九江名士蒋干去岁便想来雒阳参加科举,但思前想后还是觉得这种通过考试选择人才的方法不是正道,再加上刚刚纳了一房小妾,日夜忙碌,这件事也就放下了。

等徐庶、法正封侯的消息传来,蒋干才惊呼自己错过了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他又稍微打听一下,不得了,雒阳朝廷居然在驱逐非科举上位的官员,看样子以后是只用科举考试这一种方法来选择官员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雒阳朝廷并没有干这种事。而是蒋干的消息来源有问题,这不过是许都朝廷放出的假消息,用来配合五路伐曹之前那波士族官吏辞官潮所打的情报战。

但蒋干不知道啊,他信以为真,还思索道:“我虽辩才出众,独步江、淮之间,但总归只是个布衣。本想通过养望的方式来获得征辟,却不曾想天下动荡,士族出身的曹操也要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如今天下有两个大汉,我的人望还不足以在任何一个大汉获得足够的权势。我的年纪也不算小,若是再等几年,东汉(许都)朝廷万一也改成科举取士,我又该如何是好?不如现在就前往雒阳,倾尽一生所学,运气要是够好,也能混个封妻荫子。”

打定注意,蒋干拜别娇妻和十几房美妾,收拾行囊北上雒阳赶考。他家中也算有些薄财,虽一路舟车劳顿,但总归不用两条腿走路,路上空闲时间很多。

再加上他出发的很早,时间很是富裕,便一路寻访去岁参加过大汉第一次科举但没有上榜又没留在雒阳进入太学,而是选择回家继承百万家产的那一批士族,用以文会友的说辞将去年会试全部二十道考题搞到手,利用赶路的空闲时间分析出题规律。

等到了雒阳,他得知主考官是徐庶和郗虑,又到处使钱,兼用他独步江、淮的话术换得了徐庶、郗虑近一年做出的各种文章、诗赋,在会试之前便将考题猜了个七七八八。

但猜到最后一题蒋干却有些犹豫。

去岁会试最后一题直指察举制的缺点。蒋干觉得朝廷现在和士族关系如此冷淡,去岁年底又有大量士族辞官,去岁最后一题说不定目标并不是察举制,而是垄断了察举制的士族,那么今年会试会不会还会有和士族相关的题目?如果有,会是什么呢?

于是蒋干便偷偷以士族、科举、官制以及国家为题写了十几篇不同论点的文章,无论那一篇都是精雕细琢,称得上精品。

就这样,到了会试那天,蒋干惊喜的发现自己押中了五六成的题目,而最为难写的最后一题也因为他的未雨绸缪轻松拿下。

就这样,做题家蒋干一举夺魁,成为会元。

不过蒋干也知道自己最后一题的答案一旦公布定会引起士族的反感,所以这两日以酒会友的过程中和其他考生谈论了无数关于考题的事情,唯独这最后一题每次都是言语不详,找话茬岔开。

现在好了,他想藏着掖着,朝中却有人想把他架在火上烤。

蒋干已经能够想象那些士族是怎么看他了。人家这两日将他当做座上宾,又是送钱又是送美人,他却向朝廷提议应该迁徙这些士族去给皇帝修陵墓,还要限制人家家中的藏书数量。断交老死不相往来可能还是好的,就怕有些士族觉得他碍眼,随便派出几个族中死士,轻巧的结果了他。

想到这里蒋干又是出了一身冷汗

为您推荐